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宁波数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吴佳一   2022-12-14 本文章465阅读

      还剩不到20个交易日,2022年便将落幕。今年的特殊性,被冠以了“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发生着无法预期的变化,俄乌冲突、中美博弈、疫情反复,参与塑造了过去那个和平的全球化时代的几位伟人相继去世,这仿佛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一个时代的结束往往宣告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随着国内疫情政策的优化,仿佛正在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开启篇章,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将会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一、 近期国内进出口、社零总额、PMI、物价、社融、房产销售等数据均有回落,为货币宽松、稳增长、宽信用提供了空间。无论是12月5日落地的年内第二次降准,还是密切出台的金融16条、“三箭齐发”,都展示了全力拼经济的决心 

2022 年 1-10 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下滑 3.0%,较 2022 年 1-9 月下降 0.7%。

11 月制造业PMI环比下降 1.2ppt至 48.0%,低于Bloomberg预测中值 (49.0%),连续第二个月位于收缩区间。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1亿元,同比下降0.5%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10月,商品房销售额10.88万亿元,同比下降26.1%。

1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5223.4亿美元,同比下降9.5%。其中,出口2960.9亿美元,同比下降8.7%;进口2262.5亿美元,同比下降10.6%。

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走低的情况下,2022年前三季度住户存款增加数达13.21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多增4.72万亿元。由此反应的是消费的疲软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下降,而另一角度来看,随着A股、港股的反弹,投资者信心的恢复,我们并不缺增量资金。


二、外部的制约因素正在逐渐改善


      今年美联储开启了40年来最大力度的加息政策,连续6次,并且最近的4次都是75BP,给人民币汇率、港股和A股都带来了不小冲击。12月1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演讲中指出“放缓加息步伐的实际可能最快会在12月会议上到来” ,虽然美国加息的进程仍有反复的可能性,美国通胀水平的高位回落也需进一步观察,但是本轮美元加息周期的尾声逐渐临近。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的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7.7%,低于9月份8.3%的同比增幅;10月份环比增长0.4%,与上个月增幅持平,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0.6%。

美国11月PPI环比上升0.3%,高于市场预期和10月录得的0.2%;同比上升7.4%,虽较10月的8.1%放缓了0.7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市场预期的7.2%,美联储对抗通胀仍需时日。


三、无论从主要宽基指数PE/PB的历史估值分位数,还是从股债收益差、风险溢价率等各项指标来看,目前A股和港股均已经充分体现了悲观的预期,具备中长期的配置价值 

数据来源:Wind

截止2022年12月8日,沪深300市盈率TTM分位点23.13%。

数据来源:Wind

截止2022年12月8日,恒生指数市盈率TTM分位点21.91%。

数据来源:Wind

11月以来沪深300股指期货连续保持升水,中证500股指期货、中证1000股指期货的贴水也明显收敛,甚至近月合约出现了升水。股指期货升水一是场内空头和套期保值方抛售压力减轻;二是多头资金加大布局,做多热情升温,导致空头力量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被打破,多空力量逐步达到均衡,甚至出现多头占优的情况,后续在宏观环境持续改善背景下,机构对后市的信心将不断提升。


四、站在当下,我们不妨乐观一些


1、经济发展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心,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优化之后,更是会全力拼经济

      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提出明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二十大之后,国家领导人密集外交动态,传递了坚持开放的方向。12月4日清晨,浙江省商务厅等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开启了为期6天德国、法国之行,这也是“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首站;12月9日开始,苏州商务局将组织超过200人的大型经贸团,包机前往海外,计划与西门子、克诺尔、法孚等开展交流。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家们誓要夺回失去的三年的决心。

      从上到下,我们拧成一股绳在奋力往前,2023年的中国经济没有理由不迸发活力。


2、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涅槃重生


      过去的两三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政策、疫情、经济、加息等多重因素压制之下,出现了低估值、低预期、低配置的现象,这其中包含了不少被错杀的优秀标的。而如今,这些制约因素正在逐渐改善,复苏之后带来EPS持续向好的预期,并且逐步开启业绩验证,有望实现右侧双击。我们尤其看好中国互联网企业采用Copy from China模式,在海外市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中国游戏行业率先引领全球,TikTok已经占据了美国用户28%的手机使用时间,Temu登顶美国购物类App下载排行榜,美图秀秀占据好几个国家的App下载排行榜的榜首。 

3、经过这几年内外格局的多重震荡,中国制造业在大考之下,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和弹性


      凭借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世界银行把所有产业细分以后,有666项的清单,其中中国一样都不少;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工业生产总值测算,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2019年是28.94%,到2021年提高到了30.45%,2022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了0.32个百分点;除了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庞大的内需市场,逐步积累的技术能力,还有工程师的红利,商务部数据显示,前10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89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折合1683.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德国的巴斯夫集团、蔡司和宝马、荷兰的飞利浦、瑞士的英力士、法国的道达尔、西班牙的达诺巴德等纷纷选择增加在中国的投资。

      虽然中国制造在这次产业链重构过程中,“上有打压,下有追兵”,高端的产业迎来美国和欧洲的压力,低端的产业也会迎来被印度和东南亚分流的风险,但是中国依旧具有相应优势,甚至在本轮疫情和欧洲能源危机之下,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们的光伏、风电、新能源车、储能,以及逐步积累优势的化工、电气、机械,都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欧盟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5%、2050年碳中和,美国2035年无碳电力、2050年碳中和, 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将呈现持续的增长趋势。

      我国光伏产业成本优势突出、产业配套齐全、技术全球领先,国内光伏产业链具备绝对的全球竞争力。国内组件出货占全球80%以上,逆变器出货占全球70%以上,且组件上游的硅料、硅片、电池、胶膜、玻璃等产能均在国内布局为主。

      除了光伏,我们国家的风电优势明显,铸造、海缆、塔筒、桩基,这几个关键部门都积累了很深的护城河,比如日月股份在海风铸造领域的全球市占率有20%。西门子的歌美飒曾尝试来中国分一杯羹,最终无法与中国风电企业竞争,在去年宣布退出了中国市场。下一步海缆、桩基、塔筒的出口需求量大,中国企业或者直接在海外建厂,就近配套。

      我们既是新能源车消费大国,也是制造大国,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幅均接近160%。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1-10月累计产销量达548.5万辆和528.0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再创历史新高。就在11月,比亚迪迎来了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用时13年;从100万辆到200万辆,用时仅1年;而从200万辆到300万辆,则仅用时半年。在电池、电机和电控“三电”核心技术领域,中国企业不断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动力电池领域,截至2021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约占全球的70%,全球十大锂电池厂家排名中,中国占据了6席,其中宁德时代已连续五年位列全球第一。

      中国制造不仅仅是“大”而“全”,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更助力制造业向“深”和“精”迈进。十年来从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底,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分别比2012年提高30.7个和25.9个百分点。智能制造方面,中国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我们近期调研的一家新材料上市公司,原来一条生产线需要100多位工人,通过智能化工厂的改造,现在只需要20-30人,24小时不间断生产,并且通过数字化赋能,研发时间可缩短50%。同时,中国制造业的人员素质也不断提升,以风电为例,金风技术人员占比30.04%,21年研发投入15.83亿元;运达技术人员占比65.91%,研发投入5.77亿;明阳技术人员占比39.95%,研发投入8.72亿。


      诚然,这个冬天还没有完全结束,与病毒的共存还需要经历阵痛,但是最难熬的日子已经逐渐离去,看不清的市场比看得清的更广阔,当一切风险都已被定价,市场也就走到了高位。

end

免责声明:本资料的目的并非为任何机构/个人做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或建议,本资料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构成对任何机构/个人的投资建议或意见。任何机构/个人对自己的投资行为应当独立判断,无论其做出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是否直接或间接参考本资料,我公司不对其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资料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后果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